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钟山风景名胜区联合南京文化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工作委员会等共同举办的“非遗文化市集”,在明孝陵景区大金门前的梧桐大道盛大开幕。本次活动汇聚8所院校、4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文化艺术系与新闻出版系精心筹备,携扎染、拓印、绳结、绒花、剪纸五大非遗项目惊艳亮相,成为活动现场的一大亮点,赢得主办方与游客的高度赞誉。

活动现场,我校展位前人头攒动,师生们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作品讲解等形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扎染台前,蓝白相间的布料古朴典雅,游客们亲手体验捆扎、浸染,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拓印台前,同学们演示古法拓印技艺,将古诗词纹理复印于纸上,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尝试。绳结台前,一根根彩绳在巧手中变幻出各种吉祥图案,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令人赞叹。绒花台前,非遗社团制作的仿古绒花栩栩如生,细腻的工艺让游客爱不释手。剪纸台前,从传统窗花到现代创意剪纸,作品风格多样,展现了非遗文化的时代活力。

在此次活动中,我校非遗教育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多方高度认可。活动主办方代表表示:"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他们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精髓,更通过文创设计让非遗真正'活'在了当下,走进了百姓生活。"这一创新理念在现场得到了充分印证,许多带孩子参观的家长纷纷表示,我校展区的互动体验设计尤其吸引人。一位参与扎染技艺体验的母亲动情地说:"孩子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还能把自己做的扎染手帕带回家用,这种体验比单纯参观更有意义。"

我校始终坚持“非遗+设计”的教学理念,鼓励师生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生活用品。这次展出的文创产品都是学生在课程与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成果,既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也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这种将非遗保护、教育教学与生活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非遗文化教育,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文化艺术系 张怡供稿)